——中国陶瓷业的韧性突围
最近泛家居行业风急浪高,陶瓷巨头蒙娜丽莎更是被推上舆论风口。但我想说:真正的扛旗者,往往在争议中定义未来。
最近,蒙娜丽莎氨氢零碳“石界”新品、蒙娜丽莎集成岩板&快捷交付系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。从绿色陶瓷,到绿色装配式部品交付,蒙娜丽莎给出未来战略的新方向。
从2007年陶瓷薄板生产线横空出世,到2024年全球首条氨氢零碳燃烧量产线落地,蒙娜丽莎用18年证明一件事:行业寒冬里,只有敢革自己命的企业,才能找到火种。
数据不说谎——能耗占陶瓷成本30%,双碳政策更是悬顶之剑。当多数企业还在纠结“活下去”,蒙娜丽莎已把枪口对准行业命门:用技术撕开减碳缺口,用交付重构产业逻辑。
氨氢生产线烧的是钱,但炼出的是未来。碳排放数据稳定在0.1%左右,氨排放浓度在3mg/m³左右,这不是实验室里的表演,而是生产线上的真刀实枪。资本市场的反应最诚实:今年1月“首发经济”概念股异动,蒙娜丽莎连续涨停。资本投的不是当下,是十年后的生存发展权。
再看交付战场。旧改万亿市场近在眼前,但传统铺贴模式已是死胡同。蒙娜丽莎的解法够狠——从卖瓷砖转向卖装配式部品交付。这步棋,直接跳过“产品内卷”,在服务链上再造护城河。
有人问:意大利拉米娜能做薄板全球称王,我们为何困于内耗?答案就在战略定力。行业困境中,龙头企业异常清醒,东鹏提出“薄型瓷砖岩板复合材料战略”,金意陶死磕发泡陶瓷,蒙娜丽莎的选择是:左手抓氨氢生产革命,右手破交付世纪难题。两条腿走路,走的是陶瓷业的独木桥。
当然,氨氢生产线是一个宏大的命题,如何实现社会效益与商业效率的平衡?。
有时候我甚至在想,我们这个行业的减碳,究竟是技术路线的选择,若陶瓷年产量真从100亿㎡腰斩至50亿㎡,靠规模萎缩实现的碳达峰,究竟是产业升级还是生存危机?另外,氨氢生产成本较高,所以生产陶瓷薄板,减少燃烧时间似乎更合适。因此,薄型化还是绕不开的话是。
行业的真正突围,既需要蒙娜丽莎式的技术冲锋,也要在技术营销、商业模式的创新突围。中国陶瓷年产100亿平方米的黄金时代或许不再,但萎缩不等于消亡。真正的危机,是从业者失去仰望星空的勇气。蒙娜丽莎的探索未必全对,但至少证明:在减碳与交付的生死命题前,正在为行业凿出生路。
蒙娜丽莎的探索,本质是在回答陶瓷行业的终极命题:当规模红利消失,我们拿什么定义新时代的产业价值?其给出的"技术深度+服务厚度"双元解法,或许正在勾勒未来产业图景——在这里,环保不是成本而是竞争力,服务不是负担而是利润源,创新不是冒险而是生存术。
最后说句实在话:嘲笑创新者的,往往最先被时代淘汰。给破局者多点耐心,寒冬里的火种,或许就是春天燎原的星火。蒙娜丽莎的探索之路,或许正是陶瓷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。让我们共同期待,在减碳与交付的双轮驱动下,中国陶瓷行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索瓷集成岩板&一号板匠研究院 蒙政强/供稿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大街168号朗琴国际B座1019室
综合部:010-63305665
行业服务部:010-63305033
科技与信息部:010-63305626
培训部:010-63305398
展览部:010-63305752
扫码关注公众号